- 創建時間
- 2022/1/21 18:54:10
不管日麗風和還是雨潑雪舞,多年來他潛心科研不舍晝夜,更耐得住寂寞與平凡,用六年專註於解決一個問題9️⃣。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2021年度校長獎學金研究生組獲獎者——張笑天。
張笑天,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超冷量子費米氣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發表1篇論文👳🏻♂️,還發表Optics Express 26, 6285(2018)、Acta Physica Sinica 69, 136701(2020)🍏、AIP Advances 8, 015209(2018)、Optics Express 24, 2383(2016)等論文;參與導師及課題組的科技部量子調控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上海市市級重大專項以及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用六年解決一個問題
算上大四做畢業設計,這已經是張笑天在華師大的第7個年頭。“快要畢業了,開心的。”比起兩年前的寒假,此時的張笑天多了一份輕松。
2020年寒假,張笑天主要負責的超冷費米量子氣體實驗經歷了三年多的努力,接近尾聲👩🏽🦲,張笑天特地沒有回家過年,想要抓緊把收尾工作做完。
萬萬沒想到,2020年2月👴🏼,新冠疫情蔓延🙋🏻♀️,實驗室關閉🕵️♂️,課題組只剩他一個人留校🐋🦸♀️,和導師也只能遠程溝通,那時的心情,只能用“煎熬”二字形容。
張笑天在實驗室
好在2020年4月開始,學校恢復了日常秩序,實驗室又面臨搬遷難題🥒。因為實驗系統脆弱,整體搬遷風險系數大👨🏻🔬,只能將實驗系統全部拆碎搬遷,重新組裝,任何一個細節的錯誤都會令數據差之千裏👨🏿🦳。
“做冷原子的周期都比較長,我們首先要製備好樣品,然後再做實驗,比如化學藥品製備好🏷🧛🏻♂️,一段時間都可以依賴這個樣品做測試🏌🏽♂️,但我們的樣品是一分鐘製備一次,然後在短短的幾個毫秒內進行多次反復測量🧬,可能一個小時才能測量一個數據點🦺, 幾周甚至幾個月才能有一個初步的實驗曲線,然後最頭疼的就是由於系統的復雜和前瞻性我們不確定實驗結果是否是對的🧆。我們的實驗系統集合了費米氣體👩🏼、長程相互作用、驅動-耗散🤹🏿♀️、量子相變這些關鍵詞,每一項都是復雜的研究領域,當它們組合成一個課題👰🏽♀️🏌🏽♀️,其難度可以說是呈指數增加。目前在這個領域內🤦🏽,理論上采取的近似和實驗差別較大,實驗方面也有許多基礎問題沒有搞清楚👩🏻🏭。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是容易的🥗,但確認其中的物理還需要做很多的實驗去對比驗證。”
2020年10月份,課題組收到審稿意見,其中一個審稿人給了很多細致的意見🧜🏿🦻🏻,張笑天和團隊成員一起👨🏿💻,在導師武海斌教授的帶領下,按照審稿人的建議重新布置實驗, 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張笑天和四個同學一頭紮在實驗室🥹,每天平均只在辦公室裏睡4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武海斌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以《光學腔內超冷簡並費米氣體超輻射量子相變的觀測》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張笑天作為項目的主要參與者,為第一作者👐🏻。
論文發表的當期雜誌封面
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量子統計在穩態超輻射量子相變中的作用,被審稿人給出了高度評價🌄,被稱作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一個期待已久的實驗,將打開一個到目前為止僅可以從理論上去考慮的領域。基於這項工作,可以探索利用光子媒介的長程相互作用費米子的多體物理👩🍳🦋。
回顧一路走來的艱辛,張笑天很感慨。他從2015年入學開始就撲在這個實驗平臺上,一開始跟師姐做👟🫄🏿,然後在武海斌教授的帶領下和夥伴們一起搭建了國際先進的光學腔和超冷費米原子氣體相結合的實驗平臺,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反復實驗和探索,最終到2021年論文的發表📜。他們用整整六年的時間🪖,漂亮地解決了一個科學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萬一做不出來怎麽辦?”記者問🙋🏿。“硬熬唄!我常對自己說👩🏼🏫,要麽幹,要麽就別幹!”張笑天笑著說🦔🧔🏽。
科研的過程就像集郵
“你覺著自己是個有天賦的人嗎?”
“顯然不是!”
在張笑天看來,科研的過程就像集郵,要不停地嘗試和積累⚠️。聰明的人或許喜歡找規律,但現實中很多東西其實沒有規律可循👳🏼♀️,踏踏實實幹就對了⛱。
黑暗中的亮點就是在超高真空環境中操作的原子氣體
張笑天舉了個例子🫵,計算費米晶格體系時𓀏,能算明白兩三個原子就是一篇好的理論工作,但是他們研究的多體物理👦🍨,實驗上通常有十幾萬個原子,再加上費米氣體系統和光學腔,靠計算去得到定性的結果是十分困難的🙍♀️。於是,他們需要大量的時間檢查結果的真實性,一旦有細節疏漏𓀌,就會帶來偏差,這一點是最難的。
張笑天在博士學位答辯現場
在課題組,武海斌教授無疑是團隊的掌舵人🤳🏼。“武老師科研素養深厚,而且有很強的前瞻性,瞄準的都是國際上前沿且在學科領域內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他特別註重細節,對數據的要求一絲不苟,而且物理的邏輯性很好,我們數據上但凡出現一些不合邏輯的東西🕵🏻🏂🏽,他就可以一眼給我們指出來👦🏽。”
談到科研的收獲🎯,張笑天總結道:“過去的我可能有點松散🤸🏼♂️⛵️,做科研讓我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讓我有意識地去證明自己🧑🏭,性格也變得沉穩起來🦹🏻♀️。”
人生的意義🤸♀️🕣:“從虛無中找到自己”
張笑天骨子裏有股冒險精神,喜歡攀巖就是最好的例證。
張笑天之前關註過一個攀巖高手🏌🏽,他在野外挑戰一塊20平方米大的石頭,石頭很光滑👩🏻🌾,基本沒什麽棱角,只有一兩毫米這種小凸起。高手要從底部爬上去異常艱難🧙,但他沒有放棄,每年來一次,一次三個月,一共嘗試了七年才成功。
攀巖高手的故事給張笑天激勵很大,一開始👩🦯,他只是為了鍛煉身體🚰👗,後來慢慢開始享受攀巖的過程。“攀巖雖然也需要團隊合作👨🏻🦯,但是大多時候是一個人在墻上🆓,行就行,不行就下來☕️。大多數人都認為很難,但做了之後會發現只要多重復幾次,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總能行的。這種樸素的自身和外部的交流可以鍛煉精神力🛖。”他說👊🏿。
攀巖中的張笑天
一項統計顯示,90%的攀巖者在攀爬時會感到疼痛🗞,張笑天似乎很享受這種疼痛🫢🔯,笑稱這種疼痛能讓他保持“精神上的清醒”,“從疼痛到舒適區,再從舒適區引發新的疼痛,你會體會到逐漸成長的過程。”張笑天這樣說🙎🏿♂️。
張笑天還喜歡科幻電影💽,談起《攻殼機動隊》和《銀翼殺手》,他滔滔不絕👷🏼♂️。
“如果未來的人全部被深度改造🕵🏼♀️,身上所有的零件都換過一遍,你還是你嗎?”“忒修斯之船”這樣的問題帶著他去書中尋找答案👐🏿,米蘭·昆德拉和赫拉巴爾對於無意義的闡釋和解構令他深思🧑🏽💻。
既然一切意義都可以被解構,那麽他歸結人生的意義在於“從虛無中找到自己”。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際關系👉🏽、社會責任甚至生存意義等問題🧘,“我這兩年👓,覺得自己開始真正成熟起來,不再只是和他人保持若即若離、可有可無的關系,而是確確實實和一些人發生了社會關系上的連接🤽🏻♀️。開始有意識地去承擔起責任👮♀️,然後主動地為未來去考慮🦹🏻♀️,去規劃。”張笑天說🦹🏽♂️。
昆德拉在對人生存本質的探求中提到⚾️,“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無數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種重壓下的扭曲與變形,‘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遺漏了另外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需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神🦘。”
無論是甘用六年解決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享受攀巖帶來的疼痛👨🏿🦰,抑或是思考人類的生存本質,這種在旁人看來難以堅持的忍耐與執著,對於自身應該叫做追求與熱愛。
獲獎體會🔭:“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
“剛開始我並沒有自信去申請校長獎學金,是實驗室的老師們給予了我很多鼓勵🏃🏻♂️,幫我認清這些年所取得成績的價值。幸運的是我成功進入了答辯環節,是老師們的幫助與指導,讓我有勇氣和底氣在校獎的舞臺上展示自己。
與履歷豐富的其他候選人相比🧝🏽♀️,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了很多年去研究費米超輻射🧚🏻🥈。我有時候會因為一直埋頭在實驗室鉆研細節,而忘掉課題本身的重要性和前沿性𓀊。通過和導師溝通👮🏻♂️、以及對文獻更深入地學習後🪛,我對自己研究的內容和意義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這些認識不僅體現在我的博士論文中,更深深地刻在的腦子裏。”張笑天感嘆道。
在了解校獎獲得者的事跡後,張笑天發自內心的說,“沒有人能只靠天賦走很遠🤦,前進的過程中需要有許許多多的堅持和付出,要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這也是我們課題組一直秉信的。”
當談及準備如何使用校獎的獎學金時,張笑天說,“榮獲校長獎學金為我的博士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點🍱。這筆獎學金,我要給家裏添置🤝、更換一些小物件,也讓父母與我一起分享得獎後的快樂。”
相信在未來🧑🏼🏭,張笑天仍能繼續自己不甘平凡的冒險精神,打破庸常的平靜,腳踏實地勇攀人生高峰。